来源/杭州日报
今年3月底,小米汽车旗下首款车型小米SU7正式上市。在“每76秒下线一辆小米SU7”的智能制造中,就有杭州企业——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思维”)的助力。
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现场
“小米汽车的检测线应用了易思维的自动式间隙面差测量系统之后,不仅能实现100%全自动化紫外光检测,测量精度也达到了0.05毫米。”易思维首席技术官尹仕斌边说边带着我们向工业视觉检测实验室走去,“此次合作还实现了一个创新性的突破——依托我们机器视觉的技术手段,小米汽车下线之前就能完成天幕、前大灯等透明零件的检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易思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搞研发、做测试。
产品创新的一小步,却蕴藏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潜力。易思维与小米汽车的合作,是国产品牌强强联合,推动汽车制造智能化发展的生动样本。当前,在国内汽车制造机器视觉这个领域,易思维已经连续6年拿下市场份额第一。能在细分市场上脱颖而出,易思维到底靠什么?
“让工业机器人具备视觉判断能力”
易思维视觉实验室工位
“这是我们的机器人式漆面检测系统,现在传感器正向工件表面投射正弦分布的条纹光并扫描拍照,系统通过图像处理快速识别瑕疵。”研发人员向我们演示,无论是在冲压车间捕捉钢板的微小变形,还是在涂装线上甄别漆膜的微米级瑕疵,带着视觉传感器的工业机器人都能洞若观火。
“我们的传感器,相当于给工业机器人装上‘眼睛’和具备视觉判断能力的‘大脑’。”易思维总经理郭寅解释,有了它,工业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根据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分支,机器视觉包含测量、检测、引导、识别等四大类应用场景。近年来,易思维致力于通过高性能视觉检测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这四大场景在汽车制造行业的落地应用。
虽然视觉检测技术原理清晰,但由于工业制造环境较为复杂,起初应用落地并不容易。面对实际生产照明、电磁等多种干扰,技术团队集中攻坚,解决了现场环境下视觉检测系统的高稳定性、强适应性和高精度问题。
“与小米汽车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多次召开技术探讨会,通过实地调研、专家交流等方式,不断攻克技术难点,最终才让技术方案落地。”回忆起这段经历,尹仕斌感慨颇多,“要打造好的产品,务必对每个细节做到精雕细琢,反复审视。”
将机器视觉应用到了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中
在易思维的展厅一隅,一面展示墙错落有致地摆满了汽车模型,涵盖了多个汽车品牌以及各种型号。
易思维企业展厅一角
以易思维成功签订的第一个订单为例,当时客户公开招标,备注的要求之一就是设备必须从国外进口,郭寅连续五次拜访客户,用产品和事实说服客户去掉了这项要求。最终,易思维凭借突出的产品性能、及时的本土化服务及合理的价格等,和客户达成了合作。
尽管汽车制造机器视觉应用市场长期被欧美厂商主导竞争,但近年来,易思维在机器视觉方面的创新,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实践范式:2017年,易思维的订单额突破1亿元;2022年,易思维累计销售超过5000个视觉传感器,累计订单额突破10亿元。
2020年起,易思维开辟了另外一条增长曲线,那就是将机器视觉应用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中。鉴于轨道交通行业门槛高、专业性强,易思维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
在易思维轨交实验室,记者看到,在一段由承力索、接触网、铁轨等组成的长约50米的仿真高铁轨道线路上,技术工程师正把视觉传感器架在专业的检测车上做测试。
在尹仕斌看来,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落地都马虎不得。“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我们项目交付前都需要在实验室及现场反复调试。经过几年的摸索,易思维从去年开始陆续接到郑州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广州地铁等单位的订单,预计今年会有更大的突破。”
接下来,尹仕斌将和团队一起继续围绕以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它在包括轨道交通运维、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各行各业推广落地,为全面实现国内工业视觉领域的进口替代和国产工业视觉品牌的国际化而不断努力。
记者手记|只有创新才能自强
当机器不仅能生产产品,还被赋予了能“看见”、能“思考”的智慧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就催生了新的先进生产力,带来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锚定汽车制造视觉检测新赛道,易思维靠着一步步稳扎稳打,用新兴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助其迸发新质生产力,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带来的活力与潜力,以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行业转型升级起到的关键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蓄积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先手棋”。易思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家企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把研发、产品、服务等做精做优,才能在市场上获得青睐和掌声。当下,民营企业要锚定关键技术聚力攻坚,打造更多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